新闻详情

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众所周知,科技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生产力,亦可称之为驱动力,所以,每一次的社会大发展、大变革,都是在科技驱动之下发生的。

那么,乡村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组织单元之一,肩负着社会发展较基本的基础作用,因为乡村是农业的大本营,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粮食的生产地,只要人类社会存在,人是不可能不吃饭而活着的,只要人吃饭,农业就不可能消亡,相反,还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所以,农业永远是与人相伴相生的。

“农虽旧业,其命维新”。随着社会的日新月异,作为农业大本营的乡村自然也会“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是由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本质决定的,当然,也是自然规律的必然性。

作为社会整体构成单元之一的乡村,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理所当然是同步的,这犹如一台机器,只有各个零部件的完好,才能保证机器的正常运转,否则,只要任何一个零部件出了故障,都会影响机器的正常运转,那么,作为社会整体构成单元之一、特别是为人类提供生活保障——“粮食来源”的根据地乡村,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在人类历史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浪潮中,因计算机而生的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业态环境,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虚拟网络生态环境,并用技术(软件)将现实和虚拟连接为一体,在社交、商贸、娱乐、休闲、支付等方面提供了极大便利。但这种便利,因为城市拥有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于一体的先天优势得以优先发展,而乡村因为自然环境、经济条件、居住分散等原因,致使在发展中滞后,导致了城乡差距的出现。

为此,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十九大作出重大战略部署,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东方科技文化”在上一篇文章中已提到,民族复兴的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开始布局,如果说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是乡村滋养了城市,那么,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就需要城市反哺乡村,这既是缩小城乡差距的主要途径 ,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所在。诚然,乡村振兴百废俱兴、正当其时,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可是,乡村振兴从何入手、从何处展开呢?这是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乡村振兴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前文已提,乡村是农业之根、“饭碗”之源,因此,还是上篇文章所言,“耕地”是乡村振兴的抓手,也就是说乡村振兴要从“土地”入手,因为不论是大家所谈的电商、还是农特产的效益,亦或是物流贸易,都要从土地上获取,直白一点说,就是土地能产出东西,才能有效益可谈、电商有事可做、物流有“物”可“流”。

在历史发展的今天,传统的农耕技术毋庸置疑不适应当下,这就回到了技术革命的本意上来了,就是科技赋能农业,今天称之为新农业,而农业较根本的基础是耕地。

目前,新农业所需要的交通、水电及现代农业较基本的基础配套设施在之前就有兴建或完成,剩下的需要完善的事务,而这个完善就需要因“地”制宜,这里的因“地”制宜则是“耕地”。那么,乡村振兴从何处展开的问题就清晰了,就是从农作物依着生长的土地展开。

其实,在乡村振兴中,乡村就是一台“机器”,科技则是“乡村”这台“机器”中的驱动,因为新时代的农业就是科技驱动下的新农业。首先,是对耕地的科技赋能,从较开始“无人农机”耕作的土地标准建设和规范到土地质量、墒情的数据监测,其次是农作物生长期的浇水施肥、温控、虫(灾)害的系统监测,再到收割时的系统控制,这就是一套现代化农业的完整耕作体系,为农耕的各个环节提供了保障。

唯有如此,农业才能获得丰产,丰产才能带动电商拉动物流,带动电商拉动物流才能形成乡村的经济流,有了经济流,就是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血液,乡村自然而然得以振兴。

所以,乡村振兴,首先要确保农业的耕作种植,也就是确保耕地要有产出。但鲜有见到对如何使用现代科技进行耕种、在科技驱动下让耕地产出更多更好地产品的文字。如果没有现代化的耕作和不能保证对土地和它上面生长的农作物实施有效的科技赋能,不能很好地保证产品的产出,那么,乡村经济的从何保证?

因此,这是一个值得直面的问题,乡村振兴既要有依托和支撑,还要有驱动,驱动自然是现代化的科技,而依托和支撑就是耕地,也就是说,土地的丰产,是乡村振兴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