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东方商易用技术连接土壤,将现代科技与传统粮田深度融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而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因此,保护耕地是人类社会发展固有的要义。但是,作为为人类生存生活和繁衍而生产粮食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却不能故步自封,而是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而变化。从原始社会人力的刀耕火种到新石器时代被畜力取代,再到后来蒸汽机发明后被机器取代。由此路径可以看出,每一次农业生产力的改变,都是技术进步的体现。

上世纪互联网出现之后,经过快速发展,催生了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乃至AI等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人和信息的二元关系,特别是AI技术,更是重构了经济产业形态、社会关系与治理形态、文化与认知形态和劳动形态与就业结构。因此,科技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改变产业形态,更是重构了产业链。

当前,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应用,正是对农业产业链的重构。它不仅体现在人力劳动的解放,还体现在对传统农业灌溉施肥的颠覆,对气候环境、土壤墒情感知监测方面,特别是水肥一体智能化系统,解决了水费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而智能化监测系统,则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转为看天管理、数据生产,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生产的安全问题。

由此,回到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战略措施上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最早起始于201210月,国土资源部要求十二五期间确保完成全国4亿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任务。

那么,什么是高标准农田呢?根据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就是在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建成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属于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稳定保量的粮田,最根本的目的就是把饭碗牢牢地端在自己的手中。之后的十四五规划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作出具体部署,20219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指出不断提升耕地质量和粮食产能,实现土地和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202410月,农业农村部印发《全国智慧农业行动计划(2024—2028)》,并提出打造国家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共建农业农村用地一张图、开发农业智慧基础模型行动。

由此可见,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来说就是为智慧农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完善智慧农业的基础设施和应用条件。反过来说,智慧农业就是在高标准农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

因此,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举措。通过集成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设计研发水肥一体智能化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事综合管理系统以及农产品追溯体系等功能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据兰州东方商易科技负责人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就是现代科技与传统粮田的深度融合。在田间部署物联网传感器,通过模型训练收集农田环境、土壤湿度、作物生长、气象以及病虫害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处理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对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利用GPS导航、无人机、智能农机等装备研发智能农机调度系统,实现播种、施肥、收割等作业的精准定位和自动化操作。智能农机调度系统支持多设备协同作业,自动规划作业路径和作业参数,减少资源浪费,提高作业效率。

综上所述,高标准农田建设,涵盖了数据采集与分析、智能管理系统、信息平台建设等多个方面,这些技术和土壤链接,正是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具体体现,不仅提高了农田管理的智能化水平,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促进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  兰州东方商易)